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百年之路:从煤钢联盟到今日困局
1967年盛夏,欧洲历史翻开新篇章。7月1日,随着《布鲁塞尔条约》正式生效,法国、意大利、联邦德国及比荷卢三国共同组建的欧洲共同体(欧共体)登上历史舞台。这个组织的诞生,标志着战后欧洲寻求联合自强的决心。1973年迎来首次扩员时,戏剧性的一幕上演:尽管戴高乐时期的法国极力阻挠,但随着这位强势总统的离世,英国终于携手丹麦、爱尔兰成功加入。这段充满波折的入盟历程,犹如埋下一颗定时炸弹,为半个世纪后的英国脱欧埋下伏笔。
随后的岁月里,蔚蓝爱琴海畔的希腊(1981年)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葡两国(1986年)相继加盟,使欧共体发展为12国联盟,为1993年欧盟的诞生铺设了基石。追溯欧洲统一思想的源头,其实早在17世纪就已萌芽。1646年,波希米亚国王乔治就曾倡议基督教国家联合抵御奥斯曼铁骑。美国独立战争后,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构想更是在欧陆知识界广泛传播。
历史的转折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。1923年,国际泛欧联盟首次系统提出欧洲一体化理念。但二战的炮火让欧洲人痛彻心扉:城市化为废墟,经济濒临崩溃,美苏两极格局形成。面对生存危机,1949年欧洲委员会应运而生,这是首个泛欧合作组织。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51年《巴黎条约》,法德等六国组建煤钢共同体,将战略物资生产置于共同管理之下。法国外长舒曼的这项创举,不仅化解了法德世仇,更开创了超国家治理的先河。
展开剩余44%1957年的《罗马条约》再进一步,建立了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。经过14年实践摸索,1965年六国决定将三大共同体合并升级,最终在布鲁塞尔签署新约,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欧共体。这个新型联盟的五大支柱清晰可见:消除贸易壁垒、统一对外商业政策、协调经济运输政策、保障要素自由流动、维护公平竞争。
冷战时期,欧共体确实发挥了稳定器作用。正如欧盟之父舒曼预言,法德战争变得不可想象。1991年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》更将合作扩展到外交安全领域,并启动欧元区建设。然而历史总是充满反讽,如今这个拥有27个成员国的超级联盟,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俄乌冲突像一面照妖镜,暴露出欧盟的尴尬处境:本应调停战火的地区组织,却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。能源危机、通胀肆虐、民生凋敝,追随美国制裁政策正在反噬欧洲经济。当德国不得不重启煤电、法国面临电力配给时,人们不禁要问:这个当年为和平而生的联盟,是否已背离初心?舒曼若在天有灵,看到他精心设计的欧洲蓝图演变成今日局面,又会作何感想?
(本文基于公开历史资料梳理,观点仅供参考。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删)
发布于:天津市